看到幾段話,覺得不錯,轉錄於此共賞。
人類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目的,而且準備遠到一個目標。我們有時候知道行動的目的,有時則不得而知。。。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小孩子能改變行為,我們就必須了解他做這項行為的原因。只有改變他的動機,我們才可能使他改變既有的行動。
小孩子的行為的最强烈動機便是尋求歸屬感。這種感覺可以使他在群體生活中獲得安全感,因此這是他的基本要求。從嬰兒時期開始,他便不斷的在尋求身為家庭裡一份子的方法。從不斷的觀察和嘗試中,他會找出結論,選定一種行為方式來遠到他的基本目標。而這種方式便成為他的直接目標,形成他的行為基礎,也就是他的動機。
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他的直覺動作,從嘗試和錯誤中學習。
我們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歸屬感,否則很難掌握他們的行為。
子孩子是非常敏銳的觀察者,但是在詮釋他的觀察結果時,經常會造成很多錯誤,而導出錯誤的結論,因而選擇錯誤的解決方式。
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
民主:規範
很久很久沒有BALIK KAMPONG,過意不去。這個孩子由我而生,却沒有得到我應有的照顧,真是罪過。
想想,這似乎就是自己的寫照:總想等到好好看完一本書,好好寫出一篇文章之後,才能掛上去。追求完美嗎?抑或擔心自己寫得不入流?還是。。。。。。
前幾天,有旧學員來電詢問一點關於孩子上學的事,讓我有點感慨。其實,幾年前就開始有這種感覺了。那是什麼呢?對民主教育觀念的理解。
時不時聽到類似的說法:民主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,他選擇什麼,為人父母者就支持他。
乍聽之下,令人響往,溫馨無比;怎麼別人能够做到如此地’尊重’孩子,而自己不能。哎,不入流啊!
細想一下,真個如此就是施行民主教育嗎?
其中就涉及幾個課題:孩子的年紀多大?他選擇了什麼?父母必得支持孩子的選擇才够得上’民主’嘛?尊重就是無條件的接受和支持嗎?。。。。。。
試稍整理DREIKUR RUDOLF的一些語錄供大家參考。
1-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;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自主权。
2-平等不意味着相同,平等是撇开所有差异和能力,每个人都有着相等的尊严与人格。
3-我们经常滥用自由,使民主陷于动摇。对于很多人而言,民主就是独断独行。我们的孩子就是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的意志,所以他们拒绝受到约束。其实这是放肆而不是自由。
4-自由是民主的一部分,但是我们如果不尊重别人的自由,我们也无自由可言。因此为了每个人的自由,我们都必须守法。
5-我们守法并非受到权力的压迫,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。因此,自由的另一面便是责任。
6-如果家庭里每一个人都任性而为,必然造成紊乱;社会中每个人都任性而为,将造成无止境的摩擦。没有秩序便没有自由,适当的行为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全。追求无限制的自由,因为这些人不懂得学习群体生活中所需要的约束原则。
希望日後通過這個平台,跟大家分享時而走入自己生活圈子的一些想法;也歡迎大家彼此多點互動,讓這個讀書平台發揮它應有的貢獻。
想想,這似乎就是自己的寫照:總想等到好好看完一本書,好好寫出一篇文章之後,才能掛上去。追求完美嗎?抑或擔心自己寫得不入流?還是。。。。。。
前幾天,有旧學員來電詢問一點關於孩子上學的事,讓我有點感慨。其實,幾年前就開始有這種感覺了。那是什麼呢?對民主教育觀念的理解。
時不時聽到類似的說法:民主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,他選擇什麼,為人父母者就支持他。
乍聽之下,令人響往,溫馨無比;怎麼別人能够做到如此地’尊重’孩子,而自己不能。哎,不入流啊!
細想一下,真個如此就是施行民主教育嗎?
其中就涉及幾個課題:孩子的年紀多大?他選擇了什麼?父母必得支持孩子的選擇才够得上’民主’嘛?尊重就是無條件的接受和支持嗎?。。。。。。
試稍整理DREIKUR RUDOLF的一些語錄供大家參考。
1-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;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自主权。
2-平等不意味着相同,平等是撇开所有差异和能力,每个人都有着相等的尊严与人格。
3-我们经常滥用自由,使民主陷于动摇。对于很多人而言,民主就是独断独行。我们的孩子就是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的意志,所以他们拒绝受到约束。其实这是放肆而不是自由。
4-自由是民主的一部分,但是我们如果不尊重别人的自由,我们也无自由可言。因此为了每个人的自由,我们都必须守法。
5-我们守法并非受到权力的压迫,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。因此,自由的另一面便是责任。
6-如果家庭里每一个人都任性而为,必然造成紊乱;社会中每个人都任性而为,将造成无止境的摩擦。没有秩序便没有自由,适当的行为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全。追求无限制的自由,因为这些人不懂得学习群体生活中所需要的约束原则。
希望日後通過這個平台,跟大家分享時而走入自己生活圈子的一些想法;也歡迎大家彼此多點互動,讓這個讀書平台發揮它應有的貢獻。
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
迷失的自我
We are afraid of having our long unmet needs---those needs we learned to deny or disparage---finally satisfied. We are afraid to get in touch with our Lost Selves---the traits we were taught to think were unacceptable.
我一位講師曾經說,做輔導,是幫助對方把那lost self 找回來,整合自我。
精神病是split,將true self分裂,活在假我裡。
真實的自我本來是怎樣的呢?是自由、開放的,一如嬰兒與極年幼的孩子。開心了笑,傷心了哭,生氣了表達憤怒,害怕了不掩飾恐懼。
成長過程裡,孩子們被教育了壓抑。男兒流血不流淚,女孩子要矜持,發脾氣了是不乖不懂事etc。
當你害怕、驚慌,大人說:傻的,怕甚麼?!沒這回事!當你傷心,他們說:過去了,別去想它。當你快活,也許,大人覺得你太瘋了,該收斂。
許多孩子的許多感受被否定,被漠視,被壓抑。於是他們學習否定、漠視、壓抑自己的感受。傷心了不懂得往哪兒/不敢尋求安撫,恐懼了不知道自己的恐懼,開心時不敢太得意忘形。氣怒了覺得生氣不該/不對。
大人很愛說,小孩子不懂事。簡單輕易一個手勢,否定孩子的個體獨立與存在。
許多孩子被教育了,開心傷心恐懼憤怒是不對的,不被接受的。
許多人對自己的感受是多麼無法誠實。
多麼不懂得和自己感受相處。多麼不懂得與之,正面以對。不別過臉去。不別過頭去。
許多人,當他們是孩子,他們不被允許是孩子。
許多孩子被教育了不懂得自己。於是迷失。
當孩子哭,孩子需要的是愛與被安撫。當孩子傷心,孩子需要的是陪伴。陪伴傷心。當孩子生氣/恐懼,孩子需要的是生氣/恐懼有理。
許多大人,我們沒有被那樣教肓,我們被教育的是,你要堅強。你要理智。
我們被教育了不去看見自己的脆弱,被教育了不懂得允許脆弱。於是不懂孩子的脆弱。
被教育了不懂得自己真實的感受。被教育了否定那些感受。
於是我們一代傳一代。傷心不好。快快轉移。傷痛不好,快快轉移。換一個方式,比較理智的,比較堅強的。
你沒有任何不對或不好,你是你,獨立的個體。
你好好活著,沒搶刦殺人放火,沒存心害人,你好得不得了。
你掙扎存活,你也許不自覺自己多努力地活著。
請為自己,給自己一個鼓勵的掌聲。
你做得多麼好。
這,是我/我們一直缺乏的鼓勵。
我一位講師曾經說,做輔導,是幫助對方把那lost self 找回來,整合自我。
精神病是split,將true self分裂,活在假我裡。
真實的自我本來是怎樣的呢?是自由、開放的,一如嬰兒與極年幼的孩子。開心了笑,傷心了哭,生氣了表達憤怒,害怕了不掩飾恐懼。
成長過程裡,孩子們被教育了壓抑。男兒流血不流淚,女孩子要矜持,發脾氣了是不乖不懂事etc。
當你害怕、驚慌,大人說:傻的,怕甚麼?!沒這回事!當你傷心,他們說:過去了,別去想它。當你快活,也許,大人覺得你太瘋了,該收斂。
許多孩子的許多感受被否定,被漠視,被壓抑。於是他們學習否定、漠視、壓抑自己的感受。傷心了不懂得往哪兒/不敢尋求安撫,恐懼了不知道自己的恐懼,開心時不敢太得意忘形。氣怒了覺得生氣不該/不對。
大人很愛說,小孩子不懂事。簡單輕易一個手勢,否定孩子的個體獨立與存在。
許多孩子被教育了,開心傷心恐懼憤怒是不對的,不被接受的。
許多人對自己的感受是多麼無法誠實。
多麼不懂得和自己感受相處。多麼不懂得與之,正面以對。不別過臉去。不別過頭去。
許多人,當他們是孩子,他們不被允許是孩子。
許多孩子被教育了不懂得自己。於是迷失。
當孩子哭,孩子需要的是愛與被安撫。當孩子傷心,孩子需要的是陪伴。陪伴傷心。當孩子生氣/恐懼,孩子需要的是生氣/恐懼有理。
許多大人,我們沒有被那樣教肓,我們被教育的是,你要堅強。你要理智。
我們被教育了不去看見自己的脆弱,被教育了不懂得允許脆弱。於是不懂孩子的脆弱。
被教育了不懂得自己真實的感受。被教育了否定那些感受。
於是我們一代傳一代。傷心不好。快快轉移。傷痛不好,快快轉移。換一個方式,比較理智的,比較堅強的。
你沒有任何不對或不好,你是你,獨立的個體。
你好好活著,沒搶刦殺人放火,沒存心害人,你好得不得了。
你掙扎存活,你也許不自覺自己多努力地活著。
請為自己,給自己一個鼓勵的掌聲。
你做得多麼好。
這,是我/我們一直缺乏的鼓勵。
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
改變
可憐的讀書會,好冷清。
我來隨手寫吧,丁點丁點的看書感想,沒有次序的。
今天抄一點Keeping the love you find.它是一本由心理學看關係的書。作者Harville Hendrix.
我都看英文書多,是醬咯,人在倫敦。要抄的英文我不翻譯成中文,哎吔沒力。
"People don't change, you just have to accept them as they are." This is such a nugget of pop wisdom that people don't even question it. But it is wrong, although it is a safe and comforting defense against the fear and anxiety that change provoke.
We are afraid of having our long unmet needs---those needs we learned to deny or disparage---finally satisfied. We are afraid to get in touch with our Lost Selves---the traits we were taught to think were unacceptable. (page 239)
華人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易。人會變嗎?我的體會是,性情基本上不變,但態度觀點與行為肯定可以變。
拿自己做例子吧,以前的自己是不吃軟也不吃硬,很不容易搞。現在的自己呢,非常吃軟,硬呢,比較會客觀地看,看見強硬的背後往往是脆弱。無言的恐懼。
那個改變在於,我曾經的倔強無比強硬無比,源自內心的不信任。情感上很不自覺地非常防衛,內心裡對人很隔離。和自己情感很隔離。
在輔導過程裡,我看見了那個自己。那個可憐的,表面強大內裡異常脆弱的自己。
改變真的非常不容易;我感恩,自己曾經強硬淡漠底下脆弱的心,現在變得柔軟同時更俱力量。但那個過程,是呀,折磨得很。不容易。卅餘年生命建立起來的防衛,見著唸著輔導時逐歩瓦解,那過程真非常不安。所有曾經熟悉的,總想捉著,捉回來。熟悉的,習慣了,是比較舒服的。
我見了三年輔導嘍,三年時間裡不停想逃,不停跟自己說自己很好沒事,不需要見輔導。但課程規定必須見輔導嘍。
如此這般,一面想逃一面成長。如此這般,看見自己改變。
不解嗎?為甚麼有一些人不會變?因為裡頭有這個因素。改變的不安與焦慮。
也因為,改變,是承擔自己的責任,自己對自己生命的責任。對自己生命負責。不再責怪他人。不再將自己生命,自己的力量,交托他人。這個,過程也很不容易。
今天暫時到此,稍遲得空談談書裡抄來那第二段。
我來隨手寫吧,丁點丁點的看書感想,沒有次序的。
今天抄一點Keeping the love you find.它是一本由心理學看關係的書。作者Harville Hendrix.
我都看英文書多,是醬咯,人在倫敦。要抄的英文我不翻譯成中文,哎吔沒力。
"People don't change, you just have to accept them as they are." This is such a nugget of pop wisdom that people don't even question it. But it is wrong, although it is a safe and comforting defense against the fear and anxiety that change provoke.
We are afraid of having our long unmet needs---those needs we learned to deny or disparage---finally satisfied. We are afraid to get in touch with our Lost Selves---the traits we were taught to think were unacceptable. (page 239)
華人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易。人會變嗎?我的體會是,性情基本上不變,但態度觀點與行為肯定可以變。
拿自己做例子吧,以前的自己是不吃軟也不吃硬,很不容易搞。現在的自己呢,非常吃軟,硬呢,比較會客觀地看,看見強硬的背後往往是脆弱。無言的恐懼。
那個改變在於,我曾經的倔強無比強硬無比,源自內心的不信任。情感上很不自覺地非常防衛,內心裡對人很隔離。和自己情感很隔離。
在輔導過程裡,我看見了那個自己。那個可憐的,表面強大內裡異常脆弱的自己。
改變真的非常不容易;我感恩,自己曾經強硬淡漠底下脆弱的心,現在變得柔軟同時更俱力量。但那個過程,是呀,折磨得很。不容易。卅餘年生命建立起來的防衛,見著唸著輔導時逐歩瓦解,那過程真非常不安。所有曾經熟悉的,總想捉著,捉回來。熟悉的,習慣了,是比較舒服的。
我見了三年輔導嘍,三年時間裡不停想逃,不停跟自己說自己很好沒事,不需要見輔導。但課程規定必須見輔導嘍。
如此這般,一面想逃一面成長。如此這般,看見自己改變。
不解嗎?為甚麼有一些人不會變?因為裡頭有這個因素。改變的不安與焦慮。
也因為,改變,是承擔自己的責任,自己對自己生命的責任。對自己生命負責。不再責怪他人。不再將自己生命,自己的力量,交托他人。這個,過程也很不容易。
今天暫時到此,稍遲得空談談書裡抄來那第二段。
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
睿智的父母之愛(四):胸有成竹
很久沒在這里寫文章,感到有點抱歉。
哈囉,那些受邀的朋友,是你們出場的時候啦!正如本部落格的標題:ilovereading100,我誠心希望大家在這里留下一些墨迹,彼此充電。
睿智的父母之愛
最近,對苏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說的一些話,有一點感受。
苏霍姆林斯基說:"無論您的工作多麼複雜,多麼富於創造性,您都要記住:在您家里,還有更重要,更複雜,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,這就是教育孩子。。。養育孩子是一種把理智,情感,智慧,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複雜勞動。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,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。"
是的,家教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心思與精力,是一項複雜的勞動。
常聽父母親說:我不明白孩子為何變得那麼叛逆?以前小的時候,他是那麼的聽話,乖巧,可愛。。。。。。
有的父母在百般不解,勸說孩子不來的時刻,使横勁的說:我不管那麼多,只要他聽我的話去做,沒給我制造任何問題就行了。
碰上類似的情況,我心里總在叹息。孩子還小,他目前無力反抗父母的’鉄腕政策’,只好乖乖就範。然而,他會長大的啊。等到那麼一天,當他’敢於伸手捉住你的滕鞭,跟你怒目相待的時候’,你該怎麼辦?那時,你是否一如前面的父母那樣,為什麼孩子。。。。。。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啊?。。。。。。
為人父母者真得需要善用自己的智慧處理孩子的困忧。我以為我們得有預防勝於治療的心態,而千萬不要存有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的態度。孩子年岁還小,可是,當我們從他的日常舉動里察覺到一絲絲的’不當’時,我們得把這些信息放在心里,尋找機會勸導或引導孩子。而不是放任之,以為久而久之,孩子會改正過來。
有個比喻:教養孩子如駕飞機;你得時不時地調整方向盘,校正前進的方向。換言之,飞機的飞行線路是之字形的,教養孩子也是如此。
哈囉,那些受邀的朋友,是你們出場的時候啦!正如本部落格的標題:ilovereading100,我誠心希望大家在這里留下一些墨迹,彼此充電。
睿智的父母之愛
最近,對苏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說的一些話,有一點感受。
苏霍姆林斯基說:"無論您的工作多麼複雜,多麼富於創造性,您都要記住:在您家里,還有更重要,更複雜,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,這就是教育孩子。。。養育孩子是一種把理智,情感,智慧,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複雜勞動。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,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。"
是的,家教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心思與精力,是一項複雜的勞動。
常聽父母親說:我不明白孩子為何變得那麼叛逆?以前小的時候,他是那麼的聽話,乖巧,可愛。。。。。。
有的父母在百般不解,勸說孩子不來的時刻,使横勁的說:我不管那麼多,只要他聽我的話去做,沒給我制造任何問題就行了。
碰上類似的情況,我心里總在叹息。孩子還小,他目前無力反抗父母的’鉄腕政策’,只好乖乖就範。然而,他會長大的啊。等到那麼一天,當他’敢於伸手捉住你的滕鞭,跟你怒目相待的時候’,你該怎麼辦?那時,你是否一如前面的父母那樣,為什麼孩子。。。。。。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啊?。。。。。。
為人父母者真得需要善用自己的智慧處理孩子的困忧。我以為我們得有預防勝於治療的心態,而千萬不要存有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的態度。孩子年岁還小,可是,當我們從他的日常舉動里察覺到一絲絲的’不當’時,我們得把這些信息放在心里,尋找機會勸導或引導孩子。而不是放任之,以為久而久之,孩子會改正過來。
有個比喻:教養孩子如駕飞機;你得時不時地調整方向盘,校正前進的方向。換言之,飞機的飞行線路是之字形的,教養孩子也是如此。
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
賭徒為甚麼會淪陷?
輸錢皆因贏錢起。
所有深陷賭海的賭徒,都經歷過贏錢階段,贏的錢比輸的錢多;或曾經贏大錢,那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贏錢經驗,贏的錢可能是月薪的一倍、兩倍、更多倍。沉淪於賭,因為腦子裡念念不忘的,是那贏錢經驗。不停地追,要追回那當時的興奮與榮耀。
抄一點「問題賭博互助自強手冊」:
「當我們贏錢時,自信會上升甚至爆棚,以為自己是所向無敵的「東方不敗」,目空可輸可贏的客觀規律。只是,升得太高,跌下來就痛苦萬分了。不單是損失金錢,就是贏錢帶來的自尊、能力、名譽地位、被肯定等的重要感覺都頓然失落,像大能的天神被貶落凡間般痛苦。
沒有人喜歡輸錢,但甚少人因此而自我懷疑。但對部份病態賭徒而言,他們把個人的自信也押在賭博上。「贏錢就無敵,輸錢就無價值」──由所向無敵的強者淪為無價值的敗者,是慘痛的經歷,也是許多病態賭徒內心難以接受的。正如東方不敗不會甘心認輸,相信自己一定會再勝,結果他必然博殺到最後一刻,不惜旁門左道的方法取勝為止。結果就不停追下去,直至借無可借才罷休。
願賭不服輸,就是不能接受輸錢的自己。這種心態就是「追」的主要動機,也是賭徒在短時間內輸大錢的原因。」
「賭徒都有選擇性的記憶,只記著贏錢的經驗;也有選擇性的分析,只想著贏錢帶來的好處,而沒有想到輸錢、借貴利可能帶來的後果。」
所有深陷賭海的賭徒,都經歷過贏錢階段,贏的錢比輸的錢多;或曾經贏大錢,那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贏錢經驗,贏的錢可能是月薪的一倍、兩倍、更多倍。沉淪於賭,因為腦子裡念念不忘的,是那贏錢經驗。不停地追,要追回那當時的興奮與榮耀。
抄一點「問題賭博互助自強手冊」:
「當我們贏錢時,自信會上升甚至爆棚,以為自己是所向無敵的「東方不敗」,目空可輸可贏的客觀規律。只是,升得太高,跌下來就痛苦萬分了。不單是損失金錢,就是贏錢帶來的自尊、能力、名譽地位、被肯定等的重要感覺都頓然失落,像大能的天神被貶落凡間般痛苦。
沒有人喜歡輸錢,但甚少人因此而自我懷疑。但對部份病態賭徒而言,他們把個人的自信也押在賭博上。「贏錢就無敵,輸錢就無價值」──由所向無敵的強者淪為無價值的敗者,是慘痛的經歷,也是許多病態賭徒內心難以接受的。正如東方不敗不會甘心認輸,相信自己一定會再勝,結果他必然博殺到最後一刻,不惜旁門左道的方法取勝為止。結果就不停追下去,直至借無可借才罷休。
願賭不服輸,就是不能接受輸錢的自己。這種心態就是「追」的主要動機,也是賭徒在短時間內輸大錢的原因。」
「賭徒都有選擇性的記憶,只記著贏錢的經驗;也有選擇性的分析,只想著贏錢帶來的好處,而沒有想到輸錢、借貴利可能帶來的後果。」
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
關於賭癮
介紹「問題賭博互助自強手冊」,因為看見許多問題賭徒及其家人的痛苦。
關於賭癮,和我在倫敦同為輔導員的朋友黃馨儀商借,傳載她寫於英國媒體一篇文章。
以下為黃馨儀所寫,關於賭博輔導:
我想很多華人對於輔導都還存在著一些迷思,以賭博問題為例,許多人認為輔導有用嗎?真的能幫我戒賭嗎?幹嘛去跟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事情呢?多難為情呀!輔導到底在做什麼? 我以前的文章裡有提過,戒賭的第一條件是當事人本身要認知到自己有賭博的問題,而且必須要下很大的決心,想要真正的去面對這個問題。但光這些還是不夠,許 多曾經深陷賭博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:不斷地下決心戒賭,卻又一次次地失敗;我想,如果賭癮那麼容易戒掉,那我們就不會聽到這麼多悲慘的故事了。
以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,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,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或情緒,需要被滿足或者是被察覺。所以一個人如果賭博成癮,那 他/她的內在,一定有一個深層的需求或是情緒沒有被察覺到。表面上,當事人整天沉溺在賭場裡,也許他/她的動機是喜歡贏錢的快感,或者是因為賭博可以帶來 心理上的刺激感,還是想要賺更多的錢。但事實上,他/她只是在創造一個逃離的方式,可以逃避面對現在生活上的某些問題,這個問題可能是寂寞、工作壓力、自 我否定、恐懼、抗拒生活上某件事的發生,也可能是夫妻間相處上出現了問題。每個賭博成癮者的背後,都有不同的原因。像我有一個當事人,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 他壓抑了所有生活上的壓力與辛苦,只有在賭場裡可以忘却這些生活裡的痛苦。另外一個當事人,他的父母親以為娶一個老婆可以幫他戒賭,孝順的兒子為了讓父母 親放心,結果娶了一個他不愛的老婆,因為責任留在關係裡,所以賭場成了他的女朋友。還有一個當事人,夫妻之間沒有交集,所以只要有出門的機會,一定跑去賭 博。
身為輔導員的我,希望能夠協助當事人提高自我覺察能力,讓當事人發掘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想法,以及當事人的內在需求,使他們知道是什麼拉力(原因)形 成了賭癮;並且重新認識及了解自己的條件與限制,然後在現有的條件與限制下,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。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,就只是很理智地繼續過日 子,殊不知這些感受並不會消失,而讓內心的靈魂凋萎、哭泣、吶喊。像前面提過的當事人,身為一家之主的他撐得非常辛苦,我幫助他看到自己有多壓抑,宛如一 顆快要爆炸的氣球,被生活逼迫得喘不過氣來,我協助他看到自身的負擔,心疼本身所處的境遇;協助他與配偶溝通,讓夫妻兩人可以一起面對生活,互相支持。還 有一位當事人,我協助他發現到是什麼原因造成他沉迷賭馬,後來當他站在賭場門口時,會想起我們在輔導過程中的對話,他可以選擇不踏進賭場。在我的輔導過程 裡很強調自我覺察,像前述的當事人,從不知道自己為何一直深陷賭癮,到後來可以覺察到自己正站在賭場的門口,然後自己決定要不要進去。我個人覺得這個過程 很棒,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現在這位當事人,賭博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,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當賭徒還沒有了解到賭博背後的動力是什麼,只是一味想要強求自己改變行為時,也許可以勉強維持個幾天或幾星期,不過一旦籌到了賭本,馬上又會被賭癮所擊敗,所以靠自己戒賭成功的機率非常低。戒賭需要極大的支持、了解與陪伴,因為戒賭的過程很辛苦。 ------------作者黃馨儀
關於賭癮,和我在倫敦同為輔導員的朋友黃馨儀商借,傳載她寫於英國媒體一篇文章。
以下為黃馨儀所寫,關於賭博輔導:
我想很多華人對於輔導都還存在著一些迷思,以賭博問題為例,許多人認為輔導有用嗎?真的能幫我戒賭嗎?幹嘛去跟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事情呢?多難為情呀!輔導到底在做什麼? 我以前的文章裡有提過,戒賭的第一條件是當事人本身要認知到自己有賭博的問題,而且必須要下很大的決心,想要真正的去面對這個問題。但光這些還是不夠,許 多曾經深陷賭博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:不斷地下決心戒賭,卻又一次次地失敗;我想,如果賭癮那麼容易戒掉,那我們就不會聽到這麼多悲慘的故事了。
以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,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,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或情緒,需要被滿足或者是被察覺。所以一個人如果賭博成癮,那 他/她的內在,一定有一個深層的需求或是情緒沒有被察覺到。表面上,當事人整天沉溺在賭場裡,也許他/她的動機是喜歡贏錢的快感,或者是因為賭博可以帶來 心理上的刺激感,還是想要賺更多的錢。但事實上,他/她只是在創造一個逃離的方式,可以逃避面對現在生活上的某些問題,這個問題可能是寂寞、工作壓力、自 我否定、恐懼、抗拒生活上某件事的發生,也可能是夫妻間相處上出現了問題。每個賭博成癮者的背後,都有不同的原因。像我有一個當事人,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 他壓抑了所有生活上的壓力與辛苦,只有在賭場裡可以忘却這些生活裡的痛苦。另外一個當事人,他的父母親以為娶一個老婆可以幫他戒賭,孝順的兒子為了讓父母 親放心,結果娶了一個他不愛的老婆,因為責任留在關係裡,所以賭場成了他的女朋友。還有一個當事人,夫妻之間沒有交集,所以只要有出門的機會,一定跑去賭 博。
身為輔導員的我,希望能夠協助當事人提高自我覺察能力,讓當事人發掘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想法,以及當事人的內在需求,使他們知道是什麼拉力(原因)形 成了賭癮;並且重新認識及了解自己的條件與限制,然後在現有的條件與限制下,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。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,就只是很理智地繼續過日 子,殊不知這些感受並不會消失,而讓內心的靈魂凋萎、哭泣、吶喊。像前面提過的當事人,身為一家之主的他撐得非常辛苦,我幫助他看到自己有多壓抑,宛如一 顆快要爆炸的氣球,被生活逼迫得喘不過氣來,我協助他看到自身的負擔,心疼本身所處的境遇;協助他與配偶溝通,讓夫妻兩人可以一起面對生活,互相支持。還 有一位當事人,我協助他發現到是什麼原因造成他沉迷賭馬,後來當他站在賭場門口時,會想起我們在輔導過程中的對話,他可以選擇不踏進賭場。在我的輔導過程 裡很強調自我覺察,像前述的當事人,從不知道自己為何一直深陷賭癮,到後來可以覺察到自己正站在賭場的門口,然後自己決定要不要進去。我個人覺得這個過程 很棒,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現在這位當事人,賭博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,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當賭徒還沒有了解到賭博背後的動力是什麼,只是一味想要強求自己改變行為時,也許可以勉強維持個幾天或幾星期,不過一旦籌到了賭本,馬上又會被賭癮所擊敗,所以靠自己戒賭成功的機率非常低。戒賭需要極大的支持、了解與陪伴,因為戒賭的過程很辛苦。 ------------作者黃馨儀
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
問題賭博互助自強
問題賭博互助自強手冊
作者:關活佳、李瞳
出版:K&J Consultants
香港筲箕灣30-36號捷利商業大廈1704室
電話:(852)7775 7104
網址:http://www.problem-gambling.org
總代理:傳訊有限公司
香港銅羅灣告士打道227-228號生和大廈7樓
電話:(852)2393 6630 傳真:(852)2381 4161
電郵:howardp@missiond.biz.com.hk
想介紹這本書,是家族裡不只一位病態賭徒,後在倫敦亦見了一些病態賭徒,很深刻感受許多人對病態賭博的缺乏認識,親人的失望氣怒,亦感受許多賭徒本身的無奈及痛苦。
「病態賭博帶來的影響不單是嚴重的債務問題,而是賭徒因為還賭債、借賭本而撒謊、欺騙,做成與家人朋友關係上的破裂,還有心靈和精神上難以估計的壓力。」
「病態賭博牽連父母、兄弟姐妹及兒女,禍及三代。病態賭博對個人、朋友、家庭及社會帶來的影響,又豈是金錢能衡量。」
外人對賭徒的不理解,我聽過的是:「一個貪字罷了!」「軟弱呀!沒有意志力呀!」親人的苦我聽見的是:「不明白,他好好的一個人,為甚麼會變成這樣?」「我再也不能夠信任他!」賭徒本身:「我自己也不明白,就是控制不到自己,鬼上身似的!」「我想像不到,自己會變成這樣!」
賭一旦已成病態,已不是「貪罷了」。戒賭過程,是一個生命的重整及轉化,亦是所牽連人士生命的重整及轉化。
病態賭徒的康復歷程崎嶇艱辛,單靠個人力量難極又難,往往得隨靠外在的力量及協助,當然,受困者自身的參與及努力更是走出漩渦的關鍵。
這本手冊結合了問題賭博的成因與發展,及作者從事多年有關輔導的心得,由認識(賭博)、自知、反思、覺察到立志改變、重整、更新,循序漸進地引導受困者──兼讀者對自己或家人的賭博行為做一次徹底的掃描,同時,參與一次生命轉化的過程。
賭博輔導受訓其間,我曾到訪倫敦部份賭場,在那昏暗的光線裡,看著許多沉迷其間的賭博人士,看見許多蒼白不見天日的臉;曾經輔導的一些賭徒,他們的迷失與難以自拔,他們的自責與羞愧...........那感覺,是多麼絕望沒有明天的感覺!
賭,在華人社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。也許你自己家人或朋友裡就有一或更多位病態賭徒,介紹這本書,希望能讓你對病態賭博更多認識,從中得到一點兒力量。
再續。
作者:關活佳、李瞳
出版:K&J Consultants
香港筲箕灣30-36號捷利商業大廈1704室
電話:(852)7775 7104
網址:http://www.problem-gambling.org
總代理:傳訊有限公司
香港銅羅灣告士打道227-228號生和大廈7樓
電話:(852)2393 6630 傳真:(852)2381 4161
電郵:howardp@missiond.biz.com.hk
想介紹這本書,是家族裡不只一位病態賭徒,後在倫敦亦見了一些病態賭徒,很深刻感受許多人對病態賭博的缺乏認識,親人的失望氣怒,亦感受許多賭徒本身的無奈及痛苦。
「病態賭博帶來的影響不單是嚴重的債務問題,而是賭徒因為還賭債、借賭本而撒謊、欺騙,做成與家人朋友關係上的破裂,還有心靈和精神上難以估計的壓力。」
「病態賭博牽連父母、兄弟姐妹及兒女,禍及三代。病態賭博對個人、朋友、家庭及社會帶來的影響,又豈是金錢能衡量。」
外人對賭徒的不理解,我聽過的是:「一個貪字罷了!」「軟弱呀!沒有意志力呀!」親人的苦我聽見的是:「不明白,他好好的一個人,為甚麼會變成這樣?」「我再也不能夠信任他!」賭徒本身:「我自己也不明白,就是控制不到自己,鬼上身似的!」「我想像不到,自己會變成這樣!」
賭一旦已成病態,已不是「貪罷了」。戒賭過程,是一個生命的重整及轉化,亦是所牽連人士生命的重整及轉化。
病態賭徒的康復歷程崎嶇艱辛,單靠個人力量難極又難,往往得隨靠外在的力量及協助,當然,受困者自身的參與及努力更是走出漩渦的關鍵。
這本手冊結合了問題賭博的成因與發展,及作者從事多年有關輔導的心得,由認識(賭博)、自知、反思、覺察到立志改變、重整、更新,循序漸進地引導受困者──兼讀者對自己或家人的賭博行為做一次徹底的掃描,同時,參與一次生命轉化的過程。
賭博輔導受訓其間,我曾到訪倫敦部份賭場,在那昏暗的光線裡,看著許多沉迷其間的賭博人士,看見許多蒼白不見天日的臉;曾經輔導的一些賭徒,他們的迷失與難以自拔,他們的自責與羞愧...........那感覺,是多麼絕望沒有明天的感覺!
賭,在華人社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。也許你自己家人或朋友裡就有一或更多位病態賭徒,介紹這本書,希望能讓你對病態賭博更多認識,從中得到一點兒力量。
再續。
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
睿智的父母之受(三):放手!
[p9]“世界上的職業、專業有幾十、幾百種:有人修路,有人盖房,有人種志,有人行醫,還有人在紡紗織布......但是有一種最包羅萬象、最複雜、最高尚的工作,所有的人都在做,但在每個家庭又各有特色,絶不雷同--這就是造就人......
[p11]無論您在生產崗位的責任多麼重大,無論您的工作多麼複雜、多麼富於創造性,您都要記住:在您家里,還有更重要、更複雜、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,這就是教育孩子.這不僅是您最重要、最必需、最刻不容緩的工作,也是我們社會的要求,因為世界上最可寶貴的,就是人.尊敬的父親、母親們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,不受教育、學識淺薄、在道德方面一無所知的人,就如同發動機已經損壞的飞機,一旦飞上天空,不僅自毁無疑,還會給別人帶來死亡.”
造就人的過程中,最難為的是什麼呢?--放手!
放手!說得容易,行之却難。
女兒中三獨中統考剛結束,校服未除,一班同學就相約到廣場去遛逹。載她們到廣埸門口,女兒’三步一回頭’,朝我望了幾回,似乎感應到這個老爸的心正揣揣不安。是哬,我有不安。對女兒獨自出外,我一直都不安。既使是這一回,老伴前兩天就給我照應說:女兒過兩天考完試,會跟同學出去走走。腦海里想起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也記起龍應台《目送》之說,更憶起某家教學者說的:親子教育最大困難就在於放手。
放手!放下!真得不易為之。
女兒自母體分離出來,就是放手的開始。周岁學步,是放手的繼續。會走會跑,進幼稚園,又是另一個進階;小學,更是一個進階;中學,則是一個飞跃。過程中,我的心是一陣陣的難過不舍;不過,還是提醒自己必得割捨。
放不下手,因為要控制。難以割捨,必得割捨,關乎良知。我的良知告訴我,女兒只是上蒼賦於我的一項義務,一個責任--撫育她成人成才,行她該行之道。她是我的,也不是我的;她跟我有血緣上的聯結,她跟眾生與天地有合一的關聯;我之為父,在於助其一臂之力。我的血緣良知,我的家庭良知,我的家族良知,還有更大的良知,等等,都在我的控制與割捨之間,影響著我。
所以,家庭教育之良莠在於父母;所以,苏霍姆林斯基在這之後的篇章里邀請父母
[p12-13]
[p11]無論您在生產崗位的責任多麼重大,無論您的工作多麼複雜、多麼富於創造性,您都要記住:在您家里,還有更重要、更複雜、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,這就是教育孩子.這不僅是您最重要、最必需、最刻不容緩的工作,也是我們社會的要求,因為世界上最可寶貴的,就是人.尊敬的父親、母親們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,不受教育、學識淺薄、在道德方面一無所知的人,就如同發動機已經損壞的飞機,一旦飞上天空,不僅自毁無疑,還會給別人帶來死亡.”
造就人的過程中,最難為的是什麼呢?--放手!
放手!說得容易,行之却難。
女兒中三獨中統考剛結束,校服未除,一班同學就相約到廣場去遛逹。載她們到廣埸門口,女兒’三步一回頭’,朝我望了幾回,似乎感應到這個老爸的心正揣揣不安。是哬,我有不安。對女兒獨自出外,我一直都不安。既使是這一回,老伴前兩天就給我照應說:女兒過兩天考完試,會跟同學出去走走。腦海里想起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也記起龍應台《目送》之說,更憶起某家教學者說的:親子教育最大困難就在於放手。
放手!放下!真得不易為之。
女兒自母體分離出來,就是放手的開始。周岁學步,是放手的繼續。會走會跑,進幼稚園,又是另一個進階;小學,更是一個進階;中學,則是一個飞跃。過程中,我的心是一陣陣的難過不舍;不過,還是提醒自己必得割捨。
放不下手,因為要控制。難以割捨,必得割捨,關乎良知。我的良知告訴我,女兒只是上蒼賦於我的一項義務,一個責任--撫育她成人成才,行她該行之道。她是我的,也不是我的;她跟我有血緣上的聯結,她跟眾生與天地有合一的關聯;我之為父,在於助其一臂之力。我的血緣良知,我的家庭良知,我的家族良知,還有更大的良知,等等,都在我的控制與割捨之間,影響著我。
所以,家庭教育之良莠在於父母;所以,苏霍姆林斯基在這之後的篇章里邀請父母
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[p12-13]
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特殊的力量,這就是精神力量。我們用愛--父母之間的愛,用對人的尊重和人性美的執着信念去塑造人。出色的孩子,總是生長在父母彼此真誠相愛,也真誠熱愛、尊重別人的家庭......要記住,孩子最先是從你對妻子真誠的愛中受到教育的。而真正的愛,就要付出,要投入,要把另一個人看作是你要為之謀幸福的許多人中的一個。一個好的丈夫用愛為自己的家庭創造幸福。就像太阳的光和熱能使玫瑰盛開一樣,父親的愛也能使孩子的品德變得高尚......記住,在你周圍的世界中,最重要的就是人!人有多個方面,非常複雜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歡樂和痛苦。如困不在心靈麻木症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戰勝它,你就不會把自己的妻子作為一個人來體察和呵護,你就不會去愛她,不會努力地幫助她更加完美和高尚,這樣,你也就不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。
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睿智的父母之愛(二):一點心得
問:親子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
相信好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的答案是,當我有了孩子之後。
讀了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,我發現,這個答案是錯誤的。
[p37-39]一個孩子的父親跟苏霍姆林斯基說:“有什麼比從老師那里聽到這樣的話更讓人痛苦嗎?老師說:‘您的孩子安靜、守紀律、愛勞動,但是...他的智力不行。他的學習分能得三分就不錯了。’我理解老師的意思:...別的孩子一堂課能做三四道題,而我的薩什卡一道也做不出來,他甚至連題目的意思都弄不明白。這是怎麼回事?難道小兒子的發育出了什麼問題?請相信,我愿意用我的後半生讓我的兒子聪明起來。”
...親愛的父親、母親們,您們都希望孩子聪明令俐,希望人類所有珍貴的精神財富都能成為孩子的財富。那麼,實現這個愿望取決於什麼?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兒童和成人的智力?
影響智力的因素很多,首先要提到的是一些年輕父母對待新生命不負責任的態度。...腦是智力活動的物質基础,它在母腹中就開始發育。兒童健康,尤其是兒童智力發展有個可怕的敌人,這就是父母嗜酒。酗酒者生下的孩子,大腦發展或多或少總會出現一些偏差和異常。要想生一個先天殘疾者,只要父親、母親喝得烂醉就足够了。在父母醉酒時受孕的胎兒易患“貽兒酒精綜合症”,它的嚴重後果之一,就是損傷胎兒腦的發育。損傷嚴重的孩子,還未出世,就注定要在智力落後兒童學校學習;輕一些的孩子也會思維迟鈍,記忆力薄弱。這些孩子一生都要承受父母輕佻行為強加給他們的痛苦。
讀到這些文字時,我領悟到:親子關係在男女雙方結為夫妻後準備成為父母時,就開始了。
不對,應該說:從男女雙方談婚論嫁時,就開始了。
[p6-7]苏霍姆林斯基說:“於是,一些年輕人結了婚,却對生兒育女毫無精神和道義的準備,面對家庭生活,就像一字不識的文盲面對着一堆哲學難題,手足無措。生活要求我們為中學高年級的小伙子和姑娘們開設有關家庭、婚姻、子女的課程...不會做丈夫和妻子的年輕父母,常常像孩子一樣顯得軟弱無能、沒有經驗;很遺憾,我們也只能像幫助孩子那樣去幫助他們;這些成年的孩子去生養孩子,巨大的痛苦就會來臨,對社會、對他們的子女都是灾難--因為,在道德和精神方面,他們自己也只是個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。”
從這些談話,我意識到親子關係的优劣,從你決定生育的那一刻就開始了。緊接着,懷孕期間,父母倆的优生觀念,對孩子的身心灵健康上,又是另一個重要的階段。如,自然分娩或剖腹生產,都會為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。孩子出生後,面對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觀。家庭文化對兒童成長的影響,是無庸置疑的了。家庭教育的优劣,影響了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程度,亦決定了孩子成年後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負責任的人。這個時候,我會說,孩子己經闖過’父母關’,來到了’孩子關’了。那是一個自我負責的時期,是人類延續生命的時期。在那個時段里,作為成年人的我們,不能够再以過去父母的不足面作為自己的成長障礙了。我們得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,為自己生命的圓满負起責任。惟其如是,我們才能面對死亡的到來,完成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完整和圓融的歷程。
正在戀愛中或懷孕中的青年們,得好好把握這個時機啊。您們的每一步,都將為您日後的親子關係埋下種子。而錯過戀愛期和优生期的我們,在家庭文化這個環節上,更需要我們加把力把它搞上去。您的努力自有回報!
與您共勉之!
相信好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的答案是,當我有了孩子之後。
讀了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,我發現,這個答案是錯誤的。
[p37-39]一個孩子的父親跟苏霍姆林斯基說:“有什麼比從老師那里聽到這樣的話更讓人痛苦嗎?老師說:‘您的孩子安靜、守紀律、愛勞動,但是...他的智力不行。他的學習分能得三分就不錯了。’我理解老師的意思:...別的孩子一堂課能做三四道題,而我的薩什卡一道也做不出來,他甚至連題目的意思都弄不明白。這是怎麼回事?難道小兒子的發育出了什麼問題?請相信,我愿意用我的後半生讓我的兒子聪明起來。”
...親愛的父親、母親們,您們都希望孩子聪明令俐,希望人類所有珍貴的精神財富都能成為孩子的財富。那麼,實現這個愿望取決於什麼?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兒童和成人的智力?
影響智力的因素很多,首先要提到的是一些年輕父母對待新生命不負責任的態度。...腦是智力活動的物質基础,它在母腹中就開始發育。兒童健康,尤其是兒童智力發展有個可怕的敌人,這就是父母嗜酒。酗酒者生下的孩子,大腦發展或多或少總會出現一些偏差和異常。要想生一個先天殘疾者,只要父親、母親喝得烂醉就足够了。在父母醉酒時受孕的胎兒易患“貽兒酒精綜合症”,它的嚴重後果之一,就是損傷胎兒腦的發育。損傷嚴重的孩子,還未出世,就注定要在智力落後兒童學校學習;輕一些的孩子也會思維迟鈍,記忆力薄弱。這些孩子一生都要承受父母輕佻行為強加給他們的痛苦。
讀到這些文字時,我領悟到:親子關係在男女雙方結為夫妻後準備成為父母時,就開始了。
不對,應該說:從男女雙方談婚論嫁時,就開始了。
[p6-7]苏霍姆林斯基說:“於是,一些年輕人結了婚,却對生兒育女毫無精神和道義的準備,面對家庭生活,就像一字不識的文盲面對着一堆哲學難題,手足無措。生活要求我們為中學高年級的小伙子和姑娘們開設有關家庭、婚姻、子女的課程...不會做丈夫和妻子的年輕父母,常常像孩子一樣顯得軟弱無能、沒有經驗;很遺憾,我們也只能像幫助孩子那樣去幫助他們;這些成年的孩子去生養孩子,巨大的痛苦就會來臨,對社會、對他們的子女都是灾難--因為,在道德和精神方面,他們自己也只是個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。”
從這些談話,我意識到親子關係的优劣,從你決定生育的那一刻就開始了。緊接着,懷孕期間,父母倆的优生觀念,對孩子的身心灵健康上,又是另一個重要的階段。如,自然分娩或剖腹生產,都會為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。孩子出生後,面對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觀。家庭文化對兒童成長的影響,是無庸置疑的了。家庭教育的优劣,影響了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程度,亦決定了孩子成年後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負責任的人。這個時候,我會說,孩子己經闖過’父母關’,來到了’孩子關’了。那是一個自我負責的時期,是人類延續生命的時期。在那個時段里,作為成年人的我們,不能够再以過去父母的不足面作為自己的成長障礙了。我們得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,為自己生命的圓满負起責任。惟其如是,我們才能面對死亡的到來,完成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完整和圓融的歷程。
正在戀愛中或懷孕中的青年們,得好好把握這個時機啊。您們的每一步,都將為您日後的親子關係埋下種子。而錯過戀愛期和优生期的我們,在家庭文化這個環節上,更需要我們加把力把它搞上去。您的努力自有回報!
與您共勉之!
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
睿智的父母之愛(一):簡介
[苏]瓦。阿。苏霍姆林斯基 著作
河北人民出版社:汉譯世界教育名著丛書
簡介
這是一本薄薄的書,共174頁。里面收集了苏聯著名教育家瓦.阿.苏霍姆林斯基(1918-1970)關於家庭教育的著述。
苏霍姆林斯基17岁時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,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他始終沒有脫離中小學的實际工作。在不算太長的一生中,苏霍姆林斯基寫了41本書,600多篇論文,1200篇供兒童閱讀的故事和童話。
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,教育是個整體,面對的是兒童完整的精神世界,沒有也不可能有孤立的德育或智育。促進兒童個性全面和諧發展,為社會培養真正的人,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為之奋斗的理想。
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,也沒有孤立的學校教育。他堅信"學校教育的成果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之上。。。如果家庭沒有孕育人世間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,學校所能做的,就永遠只能是再教育。"因此,建立完备的"家庭-學校教育系統",就成為苏霍姆林斯基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。他創辦家長學校,向家長傳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本知識,和家長一起研究應該怎樣為人父母,應該怎樣教育子女。他把家長組織起來,利用家長集體的力量,積極有效地開展學校各項教學教育活動。他把家長學校的工作看作學校領導必須去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,他說"沒有家長學校,就不會有真正的家庭-學校教育。"
苏霍姆林斯基認為,養育孩子是一種把理智、情感、智慧、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複雜勞動。他說:"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,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。"這本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就是苏霍姆林斯基長期探求的結果。這是一本關於家庭、婚姻道德修養和子女教育的書,是一本精辟、生動的《家庭教育學》。
在這本書里,作者會告訴您
1-青年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,應該怎樣為建立家庭、教育子女做好精神、道德的準备;
2-教育孩子是一種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崇高事業,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好公民、好勞動者、好的父親和母親,也是您對社會的貢獻,也同樣能向社會證實您的價值;
3-家人間的相互關心和尊重是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財富,夫妻相親相愛、相互忠誠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氣氛;
4-怎樣積極而謹慎地使用家長的權力,怎樣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變得高大,怎樣使孩子心靈的琴弦變得敏銳,只要輕輕撥動,就能和父母產生共鳴;
5-怎樣愛孩子才能使孩子真正幸福,怎樣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懂得回報父母和社會;
6-應該怎樣启發孩子的智力,怎樣保护孩子心靈的純洁,怎樣讓他懂得珍惜自己的尊嚴和人格。。。
在這本書里,您不會碰到枯燥、晦涩、讓人望而却步的"理論",也不會聽到教育家教師爷般裝腔作勢的說教。不會。這是談話,是作者與家長、兒女及所有讀者的傾心交談。它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家長教育子女的痛苦和歡樂
、教訓和經驗。它熱情洋溢,富有詩意,既有精辟的理論概括,又有生動具體、令人信服的典型事列,還穿插著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趣傳說和故事。
讀一讀這本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,您一定會有收益。相信您會被作者的熱情、坦誠、睿智和人格所吸引、所感動,會隨着作者感人肺腑的談話,反思自己在愛情生活、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對錯與得失。
河北人民出版社:汉譯世界教育名著丛書
簡介
這是一本薄薄的書,共174頁。里面收集了苏聯著名教育家瓦.阿.苏霍姆林斯基(1918-1970)關於家庭教育的著述。
苏霍姆林斯基17岁時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,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他始終沒有脫離中小學的實际工作。在不算太長的一生中,苏霍姆林斯基寫了41本書,600多篇論文,1200篇供兒童閱讀的故事和童話。
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,教育是個整體,面對的是兒童完整的精神世界,沒有也不可能有孤立的德育或智育。促進兒童個性全面和諧發展,為社會培養真正的人,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為之奋斗的理想。
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,也沒有孤立的學校教育。他堅信"學校教育的成果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之上。。。如果家庭沒有孕育人世間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,學校所能做的,就永遠只能是再教育。"因此,建立完备的"家庭-學校教育系統",就成為苏霍姆林斯基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。他創辦家長學校,向家長傳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本知識,和家長一起研究應該怎樣為人父母,應該怎樣教育子女。他把家長組織起來,利用家長集體的力量,積極有效地開展學校各項教學教育活動。他把家長學校的工作看作學校領導必須去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,他說"沒有家長學校,就不會有真正的家庭-學校教育。"
苏霍姆林斯基認為,養育孩子是一種把理智、情感、智慧、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複雜勞動。他說:"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,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。"這本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就是苏霍姆林斯基長期探求的結果。這是一本關於家庭、婚姻道德修養和子女教育的書,是一本精辟、生動的《家庭教育學》。
在這本書里,作者會告訴您
1-青年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,應該怎樣為建立家庭、教育子女做好精神、道德的準备;
2-教育孩子是一種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崇高事業,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好公民、好勞動者、好的父親和母親,也是您對社會的貢獻,也同樣能向社會證實您的價值;
3-家人間的相互關心和尊重是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財富,夫妻相親相愛、相互忠誠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氣氛;
4-怎樣積極而謹慎地使用家長的權力,怎樣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變得高大,怎樣使孩子心靈的琴弦變得敏銳,只要輕輕撥動,就能和父母產生共鳴;
5-怎樣愛孩子才能使孩子真正幸福,怎樣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懂得回報父母和社會;
6-應該怎樣启發孩子的智力,怎樣保护孩子心靈的純洁,怎樣讓他懂得珍惜自己的尊嚴和人格。。。
在這本書里,您不會碰到枯燥、晦涩、讓人望而却步的"理論",也不會聽到教育家教師爷般裝腔作勢的說教。不會。這是談話,是作者與家長、兒女及所有讀者的傾心交談。它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家長教育子女的痛苦和歡樂
、教訓和經驗。它熱情洋溢,富有詩意,既有精辟的理論概括,又有生動具體、令人信服的典型事列,還穿插著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趣傳說和故事。
讀一讀這本《睿智的父母之愛》,您一定會有收益。相信您會被作者的熱情、坦誠、睿智和人格所吸引、所感動,會隨着作者感人肺腑的談話,反思自己在愛情生活、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對錯與得失。
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
網絡讀書會
幾星期前去上既是老友亦是老師的課:依舊是那個最初的感覺--感動!
十 年前,應亦師亦友的他邀請,第一次帶著三岁半的孩子和太太一齊參加《父母成長班》課程。約一年後,再應邀參加了《父母EQ課》兼培訓班。結業時,在一眾同 學推舉之下,成了班長,還得上台發表毕業感言。私下跟同學們分享與交流學習心得,大家對其中之技巧一知半解,可是,感受卻是一致的:感動!
是啊,正因為感動,一路走來,雖然跌跌撞撞,都堅持下來了;因為感動,從一知半解,慢慢地感受到整個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;因為感動,把所習得的皮毛都用在自己的家庭,都用在待人處事上,換得了今天的美滿。。。
十年後,再次上他的課,還是那樣的令人感動。其實,去年尾就己經重上的課一次了。當時的感受是:怎麼走了十年,自己還在"術"的層次,少了大格局的胸襟。實在感到無地自容!
這回,跟同行的友人分享交流,她說:那是模仿不來的東西!你得要有如此的胸襟,方能有如此激動人心的課!
對啊,總感覺到他的奉獻與付出--為著人類幸福的理想。曾經同甘共苦一段日子,自己的格局縮小了,而他的格局變大了。信念啊!堅強的信念啊!
修為真的是一輩子的事。馬虎不得!
上課期間,從同學處了解到有那麼一個她,過去默默地耕耘:帶課。結業。讀書會。扶持參與的學員持續成長。從中得益的同學都說:感謝她的帶領,讓大家從不問天下事,到談論生死問題的層次。在他/她的車上,看到書本--[台]龍應台的書。都成了愛書人,多感人之舉啊。
當 下就跟自己說:哎,這是個互相扶持成長的好辦法。回去後,得好好尋思,如何辦個讀書會的。想想,講講,聽到各種聲音,心里頭還是有把聲音告訴自己說:辦讀 書會。大家都忙,怎麼辦?!叮!可否來個網絡讀書會!?怎麼個走法,還沒有個底稿。想通過部落格的管道進行,似乎不太合適。朋友們,你們可有好建議?!
希望如此的讀書會:-
1-方便彼此挂上自己的感言,而不影響該’頁’的原本用意;
2-純粹是讀書心得之分享--特定書本,特定時段內;
3-沒有商業味道的,只有個人的學習心得;
4-不攻訐,不批判,只分享與交流。。。
作者:盧水清
十 年前,應亦師亦友的他邀請,第一次帶著三岁半的孩子和太太一齊參加《父母成長班》課程。約一年後,再應邀參加了《父母EQ課》兼培訓班。結業時,在一眾同 學推舉之下,成了班長,還得上台發表毕業感言。私下跟同學們分享與交流學習心得,大家對其中之技巧一知半解,可是,感受卻是一致的:感動!
是啊,正因為感動,一路走來,雖然跌跌撞撞,都堅持下來了;因為感動,從一知半解,慢慢地感受到整個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;因為感動,把所習得的皮毛都用在自己的家庭,都用在待人處事上,換得了今天的美滿。。。
十年後,再次上他的課,還是那樣的令人感動。其實,去年尾就己經重上的課一次了。當時的感受是:怎麼走了十年,自己還在"術"的層次,少了大格局的胸襟。實在感到無地自容!
這回,跟同行的友人分享交流,她說:那是模仿不來的東西!你得要有如此的胸襟,方能有如此激動人心的課!
對啊,總感覺到他的奉獻與付出--為著人類幸福的理想。曾經同甘共苦一段日子,自己的格局縮小了,而他的格局變大了。信念啊!堅強的信念啊!
修為真的是一輩子的事。馬虎不得!
上課期間,從同學處了解到有那麼一個她,過去默默地耕耘:帶課。結業。讀書會。扶持參與的學員持續成長。從中得益的同學都說:感謝她的帶領,讓大家從不問天下事,到談論生死問題的層次。在他/她的車上,看到書本--[台]龍應台的書。都成了愛書人,多感人之舉啊。
當 下就跟自己說:哎,這是個互相扶持成長的好辦法。回去後,得好好尋思,如何辦個讀書會的。想想,講講,聽到各種聲音,心里頭還是有把聲音告訴自己說:辦讀 書會。大家都忙,怎麼辦?!叮!可否來個網絡讀書會!?怎麼個走法,還沒有個底稿。想通過部落格的管道進行,似乎不太合適。朋友們,你們可有好建議?!
希望如此的讀書會:-
1-方便彼此挂上自己的感言,而不影響該’頁’的原本用意;
2-純粹是讀書心得之分享--特定書本,特定時段內;
3-沒有商業味道的,只有個人的學習心得;
4-不攻訐,不批判,只分享與交流。。。
作者:盧水清
訂閱:
文章 (Atom)